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息

首頁 / 最新消息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息
::: :::
日期:2022-10-28

A Westerner's view of the Poet Du Fu 杜甫    ※報名方法詳見文內

一個英國人看杜甫其人其詩

      我們有幸邀請到麥大維教授成為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二屆名譽講座教授,並於今年敦請教授前來臺灣,以「杜甫」為主題,帶來一場精采的大師講座


麥大維 (David McMullen)|名譽講座教授  劍橋大學漢學名譽教授

12/16 (五) 14:00-16:00 

地點:羅家倫講堂(達賢圖書館七樓)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兩位詩人之一,但他也是他所處時代的產物。他生在中國中古時期最鼎盛時期,接受了八世紀士人典型的教育。他的鴻志是用儒家思想和文學來‘致君於堯舜之地’。因為他不願意在郡縣作底層官員, 於是大量寫詩來表達和記載他的經歷。可惜的是與杜甫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詩歌及心態記載很少。

 

所謂杜甫研究是一個全球公認的學問領域。 本次講座的第一部分是關於杜甫在歐美學界從最早到今日的聲望以及這個聲望是如何演變的。第二部分總結杜甫在唐朝的生活和經歷的記載以及這些記載的局限與特徵。第三部分解釋杜甫是一位特別認真的自傳詩人, 對於他自己的”百憂千慮“ 和“憂憤自飛揚 ”的態度和他的艱辛的人生第四部分分析杜詩的一個特徵:黃庭堅所說的“無一字無來處”。歷程,記錄了豐富的細節。可惜的是與杜甫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詩歌及心態記載很少。

 

杜甫的作品以或隱晦或顯白的方式,大量採引典故 。他利用了他的文學素養來描述他極其複雜的自我意識。他用了三個不同的古典文學主題來描寫他在他的詩内用的角色:第一個是他盼望能輔助皇帝用儒家理想來匡正時風; 第二個是他的“幽偏得自怡”、“為農”、“真隱”的意向; 第三個是“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 ” 對賦詩的深嗜篤好。這三個角色之間時有衝突,但是杜甫並不想化解這些衝突; 他寧願多賦詩歌來紀錄他不斷變化的心態。但是我的看法是,尤其在他晚年, 杜甫優先了他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和“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的信念”。

 

【報名方式】   
  敬請點擊下列網址、填寫表單,即可完成報名:
   
https://reurl.cc/OEqqjv

【講座直播連結】 :https://youtu.be/rEVF7bgQIxI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