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汎森談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
日期 : 2021-11-29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第三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榮幸邀請到中研院院士王汎森為講座教授,以「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中國近世思潮及其政治意涵」的系列演講,其專長領域為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11月22日於舜文大講堂王汎森主講「中國思想的『新傳統時代』」的課題,帶領聽眾重新認識宋以下到民國時期的思潮轉變。
王汎森先提出此命題的構思,「我」與「我們」可以聯結,但兩者也可能形成緊張關係。同時呼應羅家倫(1897-1969)處身的五四時代,所追求獨立人格的憧憬。繼而引起講者沉思從宋明理學以降至民國時期,對「我」的構想,乃至政治思想何以隨學術大思潮而「變」的。循此,透視歷史書寫的兩個層次,一種是歷史中的理想,另一種是現實的。例如蕭公權(1897-1981)的政治思想歷史,則與日常政治無關。
講者又強調並非實際才重要的,「人類常常是理想克服了現實」。然而在實際的狀況中,宋明理學以來累積的思想體系,乃是真正植根人心的思想根源。何謂「新傳統時代」?王汎森採擷《拉伯雷的研究》裡「醜怪老婦生出可愛兒子的比喻」。係指從舊傳統中,脫穎而出的新面貌,肆應現實生活的所需。當中包含老婦的基因,憑藉新方法來恢復、加以改造、重新塑造,整合的「古典」,是一種「變古」,也是一種「復古」。其次,談及歷來學人「唐宋變革」討論,引起講者注視宋以來「新傳統時代」的重要性。譬如一般思維方面,「理」大於一切學問;理學以個人為主;新聖人觀,人人皆可因「性」、「德」成為聖人;「本體論式」的政治思維等。
在問答環節中,台下聽眾問道如何劃分「新傳統時代」的時間線,以及與「後傳統」的差別為何?又如何對應院士張灝之「轉型時代」?講者則回答,宋以來至1905年的科舉廢除,摒棄四書五經的考核制度,乃為一大的斷綫。另外,新傳統與後傳統兩者的分別在於,新傳統存在著「理想」的內涵,凡此種種,不再成為眾人「理想」後,便連結中國思想的轉型時代。
接下來,還有多場王院士演講活動,歡迎諸位撥冗蒞臨,共享知識饗宴。
※王汎森院士系列講座「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
場次:
11/29(一) 14:10-16:00 演講(二) 清代學問的政治性
12/06(一) 14:10-16:00 演講(三) 什麼是政治? 嘉道咸時期的政書/政論
12/13(一) 14:10-16:00 工作坊(一) 晚清以來的「新治理術」
12/20(一) 14:10-16:00 工作坊(二) 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
12/27(一) 14:10-16:00 工作坊(三) 主義時代的來臨──從五四到後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