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叢書

「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叢書」序

 在國際上,漢學(Sinology)做為廣義的中國學研究(chinese studies),過去一直是西方學界對於華人文化之各方面研究的統稱,它現在並擴及到對中、港、臺等地的區域研究。相較於以西方文化視角來看待華人文化的「漢學」觀點,中國大陸近年則盛行一種以民族主義為基調的「國學」研究。臺灣位處中西文化相激盪之樞紐,為使中華文化能有貢獻於世界文化之發展,臺灣既不能封閉在民族本位的國學研究而自外於國際社會,也不能坐失詮釋自身文化的主導權,而僅被動地接受漢學主義的他者視角。我們應借助中華文化在臺灣發展的現代化與民主化經驗,發展「新漢學」的研究,與國際學界共同發掘中華文化所涵藏的人類珍貴資產。本校政治大學做為臺灣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頂尖大學,對於開創「新漢學」研究的學術任務,深感責無旁貸。因而乃在2019年「五四運動」風雲百年之際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茲以紀念做為「五四運動」發起人之一的羅家倫先生,並藉此在政大啟動國際新漢學的研究。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委員會由中研院院士黃進興教授擔任主席,構想擘畫,委員會定期禮聘一位世界級學者擔任講座教授主持人,並邀請三位國際漢學知名學者擔任客座講座,蒞校演講、指導研究生。2019年本講座的開幕演講,係由獲頒「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與唐獎「漢學獎」肯定的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擔任,其講題「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正是主張臺灣應延續並開創五四運動追求民主與科學之精神,進一步深化人文為基礎的民主新局。首屆講座主持人由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教授擔任,他發表「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歷史、思想──與文學」系列演講。三位客座講座則由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魏簡(Sebastian Veg)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石井剛教授與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擔任。第二、三、四屆講座主持人分別由中研院院士杜正勝教授、王汎森教授及日本東京大學的渡邊浩教授擔任。「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在至今穩定運作五年之後,決定由本校「政大出版社」發行「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叢書」,將歷屆講座教授的精彩演講出版成專書。而歷屆客座講座教授的講稿,則以「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集刊」的形式陸續分輯出版,以為學界保存重要的新漢學研究成果。

在「叢書」與「集刊」出版之前,我們還要特別說明設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的緣起,感謝那些獎掖學術,默默奉獻心力、促成講座之設立的幕後推手。本講座是為紀念羅家倫先生而設立,羅家倫先生(1897-1969)字志希,民國6年入北京大學。五四運動時撰寫《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為學生領袖之一。赴歐美留學,返國後歷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及本校前身之中央政治學校代教育長,實際主持教務。早在民國18年,他即力主應將原屬黨校的中央政治學校改制為四年制大學,並取法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與法國巴黎政治學校,確立以培育國家領導人才為辦學之目標,自此奠定本校發展基礎及方向。本校的歷史建物「志希樓」,即為紀念羅家倫先生而命名。

羅家倫先生一生奉獻教育、著作等身,在戰亂期間為保護中華文物,積極收藏許多珍貴文獻。在本校前任校長吳思華與前圖書館長劉吉軒教授的努力下,羅家倫兩位女兒羅久芳、羅久華女士於2013年將羅家倫先生珍藏之圖書、政大校史文物及著作約計13,100冊(件)捐贈給政大,包括清乾隆(1795年)以前之善本書籍、具百年以上歷史之清版線裝書,以及涵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之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藏書,由本校成立「羅家倫文庫」加以典藏。2014年6月又簽署捐贈備忘錄,將羅家倫先生畢生手稿、書信、檔案、照片等重要史料捐贈本校典藏,如北大時期手稿、留學時期史料,以及太平天國史料、國民黨史料、中央大學校史資料、抗戰時期史料、政大校史資料、印度關係史料、西北考察團史料等。2016年本校獲得家屬同意授權,著手進行數位化典藏與數位人文運用,目前「羅家倫文存」已可供學者線上查詢、研究使用。

羅久芳、羅久華女士嗣後於2019年接受郭明政前校長建議,慷慨捐贈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期望本校未來成為推動國際新漢學研究的重鎮。這個構想並獲得企業家校友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先生與馨昌企業董事長鄧傳馨先生共同捐款響應。在「羅家倫文庫」的實體典藏與「羅家倫文存」數位化建置的基礎上,李蔡彥校長運用教育部深耕計畫經費,挹注「新漢學」的研究,開設漢學相關課程,並陸續出版「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叢書」與「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集刊」。這些完整的學術配套規劃,歷經三任校長的持續努力,顯見本校推動國際漢學研究的決心。至於曖曖內含光之漢學研究的價值,在此毋需多言推介,讀者自可從本「叢書」與「集刊」的內容中充分領略。漢學雖古常新,謹期讀者,風簷展書讀,則古道豈能不照當今之顔色!

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 林遠澤 序於2024年1月

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作者 王德威

本書檢視廿世紀中期知識分子——陳寅恪,唐君毅,胡適,胡風,殷海光,洪耀勳等——面臨國共裂變及冷戰危機,或幽微、或昂揚,或暴烈的思想、感覺結構,以及所必須承擔的政治與倫理後果。表面的左或右,前衛或保守其實不足以反映他們的心路歷程,也不必然指向起承轉合的邏輯。唯其如此,他們的嘗試與挫折才更為驚心動魄。
回看廿世紀中期,當代的知識分子面臨的挑戰和選擇又是什麼?當大陸新左和國粹學者同時呼應極右的政治神學;當台灣的民主菁英操弄民粹訴求,或當進步人士高舉當年反共抗俄神主牌,這是新時代的契機,還是危機?知識分子是上下求索的前行者,是「意必固我」的批判家,還是為達目的、無可不可的犬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