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汎森談清代政書及政論意涵
日期 : 2021-12-13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12月6日於舜文大講堂,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本屆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主講「什麼是政治?嘉道咸時期的政書/政論」,旨在探討清代1800年至1860年間,由第一流的知識分子各自撰寫12本政書或政論中,透視他們當中的構想,如何使「我」與「我們」重新被詮釋,試圖建立新式中華架構的意涵。
講者先提出在這60年間,中國面臨的大動盪,好比《紅樓夢》中所述「眼前無路想回頭」,並非一般順著線性理解的現代性。而「政書」中所顯現的「政治」,饒富「復調」的共同顏色。接著,談及兩種不同的時間軸線,相互交織後匯合的特色。第一條是動亂的時間,遍及政治貪污、拖欠稅收、漕運轉海運、戰爭諸多難題;另一條則是結構性的問題,涵蓋人口增長、土地高度集中、糧食不足、通膨、生產與商品化等。進而這12本書一致性地以「道德」出發,意圖解決當時錯綜複雜的局面。
講者再將諸書粗分為兩條路線:一是宋以來的「新傳統時代」,強調政治必須為一項道德事務,提倡個人內心的修身;二是外部的社會群體問題,包括指斥科舉、人才登用的管道、返農主義、教化優先主義等。如是者,從各政書中反映出「向上內捲」(involution of statecraft)的努力。
在問答環節中,楊瑞松主任先分享曾閱讀美國漢學家柯文(Paul A.Cohen)的《在中國發現歷史》(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中,提醒我們應透過仔細的研究,來檢視19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實際面臨的困境,非以傳統、保守與追求現代化的簡單分野,正如本場演講的內容,具系統性的細緻討論。此外聽眾問道這些政書是「復古」之目的抑或手段?王院士則回答,諸政書非完然是「復古」的,乃是「面向過去的改裝」,既是復古又是革新,若整體來看,可看成是目的,知識分子對追求新理想的嚮往。
接下來還有王院士的演講活動,歡迎諸位撥冗蒞臨,共享知識饗宴。
※王汎森院士系列講座「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
場次:
12/20(一) 14:10-16:00 工作坊(二) 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
12/27(一) 14:10-16:00 工作坊(三) 主義時代的來臨──從五四到後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