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
羅志田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2021年,我們有幸邀請到王汎森院士成為第三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並舉辦「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中國近世思潮及其政治意涵」系列講座,2024年邀請到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羅志田教授演講,延續並開展王汎森院士之講題。
「重訪傳統:郡縣空虛之後士人的因應」系列演講:
演講(一) 「專制」而又自治如何可能:認識近世小政府治大國家的政治取向
- 講師:羅志田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 主持人:
- 時間:11/25(一) 14:10-16:00
- 地點:達賢圖書館"八樓達賢講堂"
就基本概念言,專制和自治永遠是對立和衝突的,但兩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成相得益彰的妥協。在大一統的近世中國,其治理結構並非簡單的中央集權或地方自治,而是通過朝廷與民間的持續互動、協商(negotiations)達成動態平衡。朝廷踐行小政府的節能治理觀念,在保持天威的前提下,採取與民「相忘」的放任態度,形成上面是專制的小政府、下面是自治的大社會這樣一種模式。政府並不事無巨細地干涉百姓生活,而是通過保持與民間的距離,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維持社會的自我治理。通過這樣的動態平衡,維繫長久的社會活力和政治延續,而朝廷的放任也達到了維持自身集權的效果。
演講(二) 放任的基礎:富於流動的近世鄉土社會
- 講師:羅志田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 主持人:
- 時間:11/27(三) 14:10-16:00
- 地點:達賢圖書館七樓羅家倫講堂
從西潮東漸以來,受「城市眼光」的影響,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一般認知,多以呆板停滯為表徵。魯迅所說的「不輕舊鄉」的確是中國農村社會的典型特徵,也是被「誤讀」最甚的一個現象,需要重新認識。以男耕女織為基礎的鄉土中國,確實以農為主,卻也兼含工商,有較為發達的物品流通體系。禮尚往來,物產的交換意味著文化的溝通,促成了類似「行同倫」的精神統一。由於普通人很早就獲得了佔有土地的權力,農民當然安土重遷,但也不無遷移住址和改變生活方式的可能及實際的嘗試。歷代對流動的禁止,昔人所說對鄉土的眷戀,以及眾皆分享的落葉歸根之說,都以流動為前提,揭示出流動的存在。上下「相忘」立意的產生,正以日常生活空間中的流動為基礎,是傳統「體制」能夠長存的一個主要原因。
演講(三) 道在民間:近世「禮下庶人」的努力與「士社會」的演變
- 講師:羅志田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 主持人:
- 時間:11/28(四) 14:10-16:00
- 地點:達賢圖書館七樓羅家倫講堂
在宋以後的近世中國,始終有一個在世界範圍裡獨具特色的「士社會」。這種以士為中心、庶人為主體的社會,形成于宋儒因應「郡縣空虛」的大勢從政治轉向社會的「禮下庶人」努力。士人以「鄉」為場域,不以百姓為潛在的管制物件,而以鄉民為可提升的自主力量。通過助百姓治生而化民成俗,達到因民生在而文化存的效果。這種行道於民間的嘗試,是對傳統看重人倫日用思想的進一步提升,意味著原本針對全天下的「道」可以落到地方,而民間秩序可具有合乎「道」的自足性。以道義為基礎的大眾公認,乃成為秩序形成的基礎。這樣一種自下而上的「同意支持」機制看似「無形」,卻長期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造就一個具有合道性的自治民間,既制約了君主專制的限度,又保持具有主體性的地方活力,使地方秩序可以「獨立」於政治的變化而存續。
工作坊 從近代如何把傳統「講錯」說傳統需要重訪
- 講師:羅志田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 主持人:
- 與談人:
- 時間:12/02(一) 14:10-16:00
- 地點:達賢圖書館七樓羅家倫講堂
近代中國在西潮衝擊下發生巨變,形成一些負面的固化認知,導致傳統常被「講錯」。傳統被誤讀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內在的是漢代確立的經典多系為「封建」時代所設計和書寫,卻承擔著指引郡縣時代政治和民生的重大責任。封建與郡縣理念的持續緊張,妨礙了對大一統中國的理解。外在因素更為顯豁,近代中國士人受西方思想方式影響,接受戰不能勝即是野蠻無法對抗文明的觀念,遂將外爭的不力歸咎于傳統。五四後包括「保守」的梁漱溟在內的一些讀書人,進而把傳統當作非我的客體來冷靜看待。這些內外因素使傳統常被「講壞」或「講錯」,亟需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