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1月25日邀請到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羅志田教授演講,以「重訪傳統:郡縣空虛之後士人的因應」為題,延續並開展2021年王汎森院士之論述,進行第一場「『專制』而又自治如何可能:認識近世小政府治大國家的政治取向」系列講座。
首先,羅志田即指出郡縣空虛之後宋代執行「權收於上」的政策,然而只有收而沒有在各個層面使用。當時任官有迴避籍貫的規則,也無法久任,派遣的地方官與當地有所隔閡,聯絡交流不順利,是相對「懸空」的官員,也使得郡縣空虛。 講者又引述劉子健老師的說法作為前言:中國近800年的文化都是南宋模式確定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相忘於江湖」。在我們處在廣泛的區域時,地方在上級批准的條件下有許多彈性,中央不加以干涉,而是選擇「權力讓渡」,名義上是中央集權專制的中國,實際上是地方自治民主的制度,兩者並不衝突,反而相依存,達成動態平衡。
漢武帝確立經典,指引政治和人民。周禮是憲法,然而沒有一本經典是為大一統而寫的,背景其實都是封建制。相反郡縣制使官員與人民疏離,沒有民眾相信外來者,統治階層努力想用經典來指引,但照著做幾乎都失敗,如王莽、王安石等人。講者說明,明末清初的變化即是發現封建比郡縣好,《大學》中提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很早就體會到,統治需要有順序,不能直接強勢治理大面積範圍 ; 麥迪遜説:「集權和專制難實行在大範圍。」;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根據當時人群所好來調整才是首要原則。清朝有很多僵化的規章,要放之四海而皆準,並要威之以刑,但最後大多是用協商實行。
接著羅志田說明,「專制」跟「自治」都是近代傳入的描述性名詞,剛傳入中國時沒有負面的意義。過去學者費孝通指出皇權,是以武力取得並控制權力,不同於君權,不向人民負責,君權與相權的競爭其實是皇權的爭奪;現在常說的皇權等同於君權。這是以往中國的常態,是在西方思想輸入後,回過頭來比較和反省才了解並認為有問題和負面意義。農業社會具有地方性、季節性、家族性、傳統性四個特質,都被形容為負面的。
最後,講者提了幾個問題:假如中國是專制,那是否真有壓抑自治?專制真的有不好嗎?羅志田自己回答:法律中,中央的權力可以大到無限,然而在法律之上還有道,前面說的「與民相忘」其實就是放任,通過保持與民間的距離,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維持社會的自我治理,干涉少,放任多才能維持政權。「制度就是做事的辦法」,實際做的才是真實的。以「獨裁體制退化成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自治政權,成為專制下的民主。」作結,就是上面是專制的小政府、下面是自治的大社會這樣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