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3月14日舉辦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 (Mark C. Elliott)教授「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Legitimacy, Unity,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天下與國家之間:正統、一統、認同和歷史敘述」系列講座工作坊──「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並邀請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教授、中研院近史所賴毓芝教授一同與談。
首先,歐立德教授回顧前三場講座的主題,並在本次工作坊用萬里長城的概念加以統整。第一場演講企圖打破革命史觀下的清史,而第二場演講從大一統概念的敘述來說明當代中國視為清朝繼承國的正統性概念,然而歐立德認為大一統概念在清朝文本中並未占據重要地位,而且淡化了華夷之辨的影響力,清朝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當代中國而言不僅是遺產,還有負擔。第三場演講關注後帝國時代的滿洲人發展,藉此觀察從天下到國家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族群認同問題,當代中國為繼承帝國遺產,嘗試用民族識別工程的方式統和滿洲人,削減華夷之辨的影響。歐立德同意李國強清史是觀察當代中國的視窗,但也要注意視窗下的中國並不完美,另一方面,歐立德認為當強國將它的過去做為決策依據,它的過去將變得重要。
而長城作為中國的象徵,過去代表著中原王朝與草原民族之間的衝突與交流,然而清朝的擴張使得長城失去防禦功能與文明邊界的作用。在長城的現實功能喪失之後,史學家該如何詮釋長城的象徵意義呢?歐立德認為長城既呈現了邊疆的斷裂性,又包含了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互動,這樣的特性體現在清朝,並被當代中國所繼承,為此我們應該延續清史研究的重要性。
與談人討論階段,賴惠敏教授說過去研究往往忽略滿洲人的研究,但也因此忽略了清朝邊疆治理和外務的議題,新清史研究在材料運用和多語言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而在長城議題上,賴惠敏教授結合自己的清朝對蒙古、俄國關口研究,藉由稅收和宗教議題來反思清帝國邊疆治理的議題,並比較俄國的邊疆治理情況。
賴毓芝教授說清宮的藝術史,用新清史的角度來詮釋,提升了清代藝術的研究價值。「滿」的概念載滿文漢文翻譯的過程中,在概念上是否有變化的過程?大一統的概念在清朝的涵義與現代大一統的意義有何差異?又和「集大成」的意義有何差異?帝國的大一統與民族國家的大一統之間的差距為何?歷史學的延續性相當明顯,但歷史學應該如何與當代及現實進行對話?長城在清代是否為重要的議題?長城的重要性會不會是現代的產物?或是在不同時代有不同意義?
歐立德回應關於長城的意義問題,長城的在清代的重要性體現在經濟層面,與明代軍事防禦有不同意義。滿洲的意義原為族名,18世紀才從部落名演變為地名。大一統在帝國的意義本來就強調多樣性,民國以後大一統的涵義逐漸變得多元,歷史學家的意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意義,過去可能是為了宗教目標,歐立德的老師魏菲德的《自主的代價》提到清代士人做學問的願望在於入仕,五四後雖然開放自由研究,但政府職位卻沒有向士人開放,至於歷史學者要選擇什麼研究課題,歐立德認為還是取決於自己。林遠澤主任補充說明這些選擇問題可以回歸到如何成為我和我們的自我建構的問題,也是本系列演講關注的議題。
現場提問階段,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清代漢人士大夫如何討論長城?蒙古是否也是族名演變到地名的現象?歐立德回應,蒙古原為草原部落,其變為地名的過程可從清代文獻來研究,蒙古人也有認同問題,如是否排除準噶爾的問題,至於漢人士大夫對長城的記載可能存在於筆記材料中,重要性體現在商貿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大一統概念對楊念群而言是否有反思學術西方化,過度挪用西方學術的考量?清朝在歷代帝王廟將遼金帝王正統化,製作滿洲源流考是否也有北方王朝納入歷史正統的考量?歐立德認為大一統概念也可以應用在中國以外,可以進行比較研究,中外學界應該可以深入交流。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拉鐵摩爾的長城蓄水池比喻邊疆學是否過時?歐立德認為拉鐵摩爾的理論是從中原的角度來看待交流,對草原族群而言似乎無法全面的詮釋中原與草原的互動。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如果說清史是當代中國的視窗,那應該要借鑑到什麼程度?歐立德認為以史為鑑的程度並不像化學實驗一樣有固定的結果,但無論何時何地,人性都是一致的,人可以嘗試追求真理來解決問題。第五個問題是關於從避暑山莊的案例來看,長城在清朝是否應該從東西向而非南北向來理解?歐立德認為避暑山莊似乎能夠代表清朝將長城與園林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康熙原先認為東北為東,受到耶穌會才認知道東為東北,顯示方位是相對概念。第六個問題是關於莊吉發的邊政學與新清史的差異?賴惠敏教授的回應認為莊吉發的研究著重檔案材料,而新清史著重概念詮釋;歐立德的回應則認為莊吉發的研究是新清史的先驅,邊政學的材料是新清史理論的基礎。第七個問題是關於從海洋新清史的角度清帝國如何看待西方?歐立德回應海洋新清史與新清史研究都是從週邊看中原,儘管明代的海上長城與北方長城都是失敗的防禦政策,但正如長城代表著明朝與蒙古之間的複雜關係,海上長城也能代表中原王朝與南海的之間的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