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第三屆

客座講座教授

羅志田

放任的基礎:富於流動的近世鄉土社會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1月27日由講座辦公室主任林遠澤主持,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亦是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羅志田,展開「重訪傳統:郡縣空虛之後士人的因應」系列第二場演說──「放任的基礎:富於流動的近世鄉土社會」。

羅志田教授首先提出「鄉土社會往往被認為是停滯的」這個看法存在誤解。這個誤解是受到近代西方思潮的影響。此外城市興起與城鄉疏離兩大近代的重要變化,使城市開始成為人們分析問題的基礎和標準,城市與工商業連結、鄉土與農業掛勾,城鄉遂存在虛擬二元對立的情況。一方面在近代興起反傳統的思潮下,鄉土、農業社會隨而成為落後與保守的象徵。但另一方面,鄉土長久以來亦存在被描繪成田園、純真的圖景。是故鄉土存在兩重認知,一者是停滯而落後的一灘死水、一盤散沙的存在;另一者則是反映純樸、純真的一面。

儘管近代鄉土社會被認為是停滯的,但實質上的鄉土卻存在流動性。例如過去講述鄉土往往談安土重遷,而「重遷」一詞就暗示遷是一直存在的,尤其在科舉的情況下,在鄉讀書人的「遊」便是普遍而典型的行為。「鄉」的情誼就是走出去又回歸,絕非全然的靜止狀態。正如費孝通強調人與土地的關連互動,是靜中有動、存在感情的聯繫,中國文化的基礎是人與土地的關連性;劉子健認為鄉土是無聲無息的流動擴張。農業雖然代表流浪的靜止,但另一方面亦代表伺機而動的情況。

儘管農業定居是中國的常態,但農業也存在流動,是屬於非長途、會再返回的流動。儘管中國長時間不主張遷移,但從強調禁止遷徙、土客關係及主客關係的相關研究,顯然實際上存在長期流動情況。在明清時期從徭役制度改為一條鞭法再到攤丁入地,這顯示對於政府而言人民的移動不再重要,又因該時期發展長距離信用體系如票號、鄉號,有利於流動體系的存續。實際上明清時期人口流動普遍、範圍廣大且具有一定規模。

鄉村、鄉土或農村也並非封閉的存在。根據傅斯年的田野調查,農民往返於鄉、鎮、集市之間是極為普遍的情況。近代社會學者試圖將農村分為單業(只有農業)、複業(存在多重產業),專業農夫、多業農夫,實際上農村單業或是專業農夫的情形非常稀少,複業農村才是普遍的現象。比如織物在農村中是重要的一個副業,是屬於農閒的產物。是以複業與打工才是常態,日常生活的鄉村,一直是活動的,並非靜止、隔離、不動的。此外,開放鄉土以及鄉土的交換是常見的,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的研究說明中國各區域既各有連結又存在內部差異的存在,各種角色跟各種身分的人都在參與這個體系,即側面顯示鄉土並非封閉而是開放的。

最後,羅志田教授總結鄉村地方具有以下特色:其一,頻繁流動的;其二,以農為主,但兼含工、商、士的成員與產業;其三,物品流動體系相對發達;其四,為開放、存在連結的社會。這樣的鄉土特性也正如唐君毅的說法:中國是打成一片,而非階級壁壘分明的社會,是有序而非制度化、以個人為中心的流動性關係。當士農工商打成一片,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也隨之形成在精神上的連帶關係。換句話說,因為物產的交換促進了文化的溝通,而中國鄉村正是因其一盤散沙、鬆散的特性,使鄉土具有地方民主自治的特徵,各別鄉土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相對性,如前一講所提到朝廷的小規模治理,結合鄉土的流動性基礎,共同形成地方的「相忘」、「放任」與多元取向。地方雖為「百里之內,自成風氣」,但其鄉土文化則化為具多元且具相似性的存在。

講師介紹

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 – 羅志田

本次邀請四川大學的羅志田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師從史學大家余英時先生。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四川大學文 […]

相關影片

羅志田

「專制」而又自治如何可能:認識近世小政府治大國家的政治取向

羅志田

道在民間:近世「禮下庶人」的努力與「士社會」的演變

羅志田

從近代如何把傳統「講錯」說傳統需要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