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第三屆

客座講座教授

歐立德

歷史敘事的權重:當代中國書寫大清帝國 The Weigh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Writing about Qing Empire in Today’s China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3月10日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 (Mark C. Elliott)教授舉行「天下與國家之間:正統、一統、認同和歷史敘述」系列演講(一)──歷史敘事的權重:當代中國書寫大清帝國。

第一場講座旨在闡釋當今中國不同清代歷史敘事的政治和學術意義。一個世紀以來,對於清史研究未能作出權威性的定論,另一方面,近年來又對清史研究加以重視,這樣的現象反映在清史工程的推遲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繁榮,可見得當代中國對清史研究話語權的重要性,在肯定清朝的統治的同時,排除新清史學派、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

接著,歐立德回顧清史之所以被賦予意識形態任務的過程。過去的研究並未重視清史,一方面是中國的政治動盪拖延了現代歷史學術的建立,另一方面,中華民國的正當性建立在清朝統治負面性的敘述。以蕭一山、范文蘭的研究為例,強調滿洲統治者的成見,軟弱和腐敗,藉由批判滿清的統治,凸顯對辛亥革命的肯定,充滿大漢族主義的色彩。戴逸在1980年代的研究則淡化了大漢族主義的敘事,但仍然批判清朝的統治,尚未能成為當代中國治理的典範。

近年來,隨著中國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清朝的形象得到正面的修正。從取締「滿清」一詞的使用開始,清朝的政治統一和邊疆治理受到官方肯定。1980年代開始,王鍾翰呼籲對清史研究做出正面性的修正,同時1990年代以來二月河的清宮戲在民間的成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文化流行。將清朝的「盛世」與當前改革開放後的「新時代」之間被聯繫起來,學術界對清史的闡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重要性,將清史作為觀察當代中國的視窗。

不過,對清史的關注也引發了對「中國」這一概念本身的重新質疑,使得新清史學派在中國受到壓抑。在此意義上,對現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定義被視為一個持續的過程。但歐立德認為這樣的追尋無法得出一個滿意的定論,因為歷史學術的本質就是不斷論證的過程,清史研究也不例外。

在提問階段,第一問題是關於歷史學如何詮釋天下轉為國家的過程?歐立德回應這個問題帝國的概念與Empire的概念不完全一樣,而國家和nation state也不完全一樣,雖然可以進行西方與中國的比較研究,但結果在各處都有差異,列文森的史觀奠基在其士大夫思想史研究,士大夫的天下觀與國家概念差距甚大,因此難以進行學術研究,詳情可以參考王汎森教授的研究。王汎森教授補充回應中國的矛盾性在於天下觀與國家觀並存,這與列文森的天下轉變國家論有所出入,這也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歐立德如何看待政治對歷史學的影響?歷史學家如何看待過去?歐立德回應自己在1980年的台灣做研究的經驗,當時的台灣學界還受到相當大的限制,有些同行選擇研究較不敏感的議題,也有的學者繼續研究但不公開出版,形成「抽屜學問」現象,直到政治環境轉變再公開,但學者仍會私下討論禁忌議題,因為政府無法完全控制學術界,當然部分學者學者也會為了生計順應政策。至於史學家如何看待過去的問題,歷史學家可以向當代呈現過去、呈現事件的因果關係,作為人們選擇的參考工具。再來是關於歷史學家的任務,歐立德用自己的經驗為例,身為學者應該盡力的成為最好的學者。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當代民族主義崛起雖然繼承清朝遺產,但宣傳上能有大翰族主義?歐立德回應現今漢服興起的現象,可以說明清史雖然在學界很重要,但在民間可能有不同解讀,甚至有將漢服與滿洲頭飾混搭的現象,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清史編纂工程是國家話語權掌握的政策,其他非漢民族研究會不會也受到影響?歐立德回應,以夏朝起源研究為例,其考古研究結果可能不符合官方敘述,因而較少成果公開。邊疆考古學和邊疆基因學很可能會受到較多限制。第五個問題是關於歐立德如何看待中國學界的研究?當代如何進行學術交流?歐立德回應學術交流雖然不能在中國,但可以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交流,此外學術交流的重點不是學者的出身,重點還是學術交流的內容,目前在漢學研究方面還沒有降溫的現象。

第六個問題是關於近代中國追求正統的方式與清朝有何不同?歐立德回應每個政權都要追求合法性的基礎,中國各朝代的正統建立在天命,革命後的將正統性訴諸於人民,而當代中國似乎還有將歷史延續作為正統性的現象,天命概念對當代中國還是有影響力,不過將歷史工具性的應用會有扭曲原意的風險。

講師介紹

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 – 歐立德 Mark Elliott

Mark Elliott is Vice Provos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 […]

相關影片

歐立德

清代論正統、一統、認同 Legitimacy, Unity, and Identity in the Qing

歐立德

滿洲人的近代身分認同與「中華民族」的演變 Modern Manchu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歐立德

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