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3月12日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 (Mark C. Elliott)教授,舉行「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Legitimacy, Unity,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天下與國家之間:正統、一統、認同和歷史敘述」系列第二場演講──「清代論正統、一統、認同 Legitimacy, Unity, and Identity in the Qing」。
首先,歐立德教授回顧1980年代以來對清朝國家性質的討論,很多集中在政治合法性、帝國統一以及民族身份認同等相互關聯的議題上。清朝的形象從負面到正面的趨勢,與中國的政經發展相關,崛起的中國需要重新審視盛清的歷史,尤其關注正統的論述。戴逸與1980年開始認同清朝實現了大一統、多民族、邊疆管理政策,而非漢民族的聯盟關係,使得清朝能夠長期統治內亞,借鑒非漢王朝的統治策略。新清史重視內亞性的研究視角與現今中國重視大一統中國的民族主義立場產生爭議,楊念群批評新清史學派忽略了清朝追求漢化的一面,但講者認為這樣的爭議其實癥結點在對漢化定義的不同。
「漢化」是非漢征服者進入華夏疆域,最終同化為中國人的過程。這樣的概念源自於孟子的華夷之辨,然而滿洲群體的主體性研究,引發羅有枝與何炳棣對漢化的爭辯。冷戰結束,解構民族國家的背景,促使羅友枝主張研究視角應該從民族國家的視角轉向研究大清帝國的本質。羅友枝重視身分認同,而何炳棣則關注統治策略,漢化論的爭論由定宜庄介紹到中國學界,期望中國學界對新清史做出回應。促使賈建飛與楊念群開始回應並批評新清史的視角,認為非漢民族特徵並不包含在政治層面,儘管2009年中美雙方的學者有過自由交流的機會,但隨著中國對掌握大一統話語權,雙方交流的機會逐漸減少。
以中國社科院為首,關注「大一統」概念的重要性,也開始重視邊疆研究,這又與新清史學派重視邊疆相呼應。楊念群將大一統與清朝正統性互相結合,然而歐立德認為楊念群的說法忽略了清朝西北擴張的偶然性,且過分強調大一統在清朝邊疆統治的重要性。楊念群的論述反映當代中國對統一的追求,而非18世紀清朝的大一統論述。滿漢衝突是清朝的常態,而非大一統所能化解,直到辛亥革命仍未化解反滿的意識。歐立德認為清朝統治者確實想減少華夷之辨,但不代表大一統成功的削減華夷之辨。大義覺迷錄的原意在於對漢人的政治宣傳滿人的正統性,但乾隆帝直接加以禁絕,此舉反而證明清朝無法解決華夷之辨的問題,因此歐立德認為華夷之辨應該與大一統一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提問與討論階段,第一個提問者提問中國的國際關係是否為防禦式的對外關係?而華夷之辨的思維是否能運用在國際關係研究?歐立德回應,在明朝與朝鮮的國際關係研究上能夠運用華夷之辨論述,而朝鮮對明朝也呈現一定的抵抗性,漢化概念相當複雜,大一統論述則較能用來詮釋非西方的國際關係。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當代中國是否也存在夷夏之辨,使得過度強調當代中國與清朝的一致性在當代產生危險性?歐立德認為當代中國會有意挑選有利的歷史敘述來建構正當性基礎,楊念群等當代中國學者其實也接受了新清史的觀點,但因為政治因素而忽略華夷之辨的政治影響。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清帝與漢人的中國人認同問題,是否有滿文史料對華夷之辨做出回應?歐立德認為,清帝在文化上有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之人,皇帝會強調自己是中國皇帝,但很難看出皇帝的自我認同,也沒有回應太平天國的華夷之辨,滿文史料也有呈現對漢人的成見。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歐立德自己對列文森的天下轉成國家論的意見?歐立德認為列文森1960年代有對馬列主義在現代中國取代儒家的預測,但儒家實際上並未被取代。
第五個問題是歐立德如何看待楊念群的研究?清朝如何理解大一統?滿人如何看待漢人?歐立德同意楊念群認為大一統應該做更深入的研究,但不是楊念群所認為的定論。第六個問題是關於邊疆也有自己的華夷之辨,在研究上如何定位國家觀念的問題?歐立德回應華夷之辨的運用是相對的概念,研究上要用人類學的方法到邊疆去實地研究,藉此重新解讀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