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

第三屆

客座講座教授

歐立德

滿洲人的近代身分認同與「中華民族」的演變 Modern Manchu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此次演講與國立臺灣大學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合作舉辦。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與國立臺灣大學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於3月13日合作舉辦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 (Mark C. Elliott)教授「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Legitimacy, Unity,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天下與國家之間:正統、一統、認同和歷史敘述」系列第三場演講──「滿洲人的近代身分認同與「中華民族」的演變 Modern Manchu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首先,歐立德教授回顧前兩場演講的主題。第一場的主題是清史研究中的清朝的形象從負面到正面的趨勢,與當代中國的政經發展相關。第二場演講的重點在於崛起的中國需要重新審視盛清的歷史,尤其是關於大一統概念的研究。但歐立德指出楊念群等學者雖然提出大一統的重要性,但一來在清史研究中缺乏有力的大一統案例,再者清朝的華夷之辨並未被大一統論述消融。華夷之辨是清朝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負擔,這樣的負擔以滿族認同問題的形式,也被共和國所繼承。

1950年代,中共為了维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敘述,滿族被看作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將其想像與定位為東北少數民族。歐立德認為這樣的轉變過程相當曲折。民初的中國觀察者大多認為,辛亥革命後的滿洲人不再堅持滿族身分,沒有種族意識,滿族的高度適應同化後的情況。但如今滿洲人仍以滿族的形式存在,因此歐立德認為研究後帝國時代的滿洲人,能夠理解人口、領土等持久問題。

新中國有意識地將滿洲人重新塑造為滿族。新中國透過建設滿族被遺忘的過去來接納滿族,藉此重新詮釋清帝國,強調新中國與清帝國不能切割,帝國遺產仍影響新中國,體現在清宮劇等滿族流行文化的影響。

歐立德在演講中將分成三個時段來探討滿族,其一是探討民國時期滿洲人的生活;其次是呈現1950年代中共如何將滿洲人重新定義為滿族;其三是1980年代後滿族文化的復興,這些關於滿族的研究,受到定宜庄研究的影響。

歐立德首先質疑過去對於辛亥革命當作沒有受害者的革命的看法,忽略了旗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衝擊。清末滿漢之間的隔閡巨大,滿漢並未同化,使得革命後的旗人受到排滿攻擊,但這些排滿暴行並不在主流革命敘事。一般旗人在革命後生計困苦,經濟待遇比清末低落,且受到漢人歧視。民國後旗人大量同化,人口大量下降,拋棄滿族身分。滿洲國的成立,又讓民國滿洲人受到親日質疑。中華民國將滿洲人邊緣化的處境,到了中共建政後才獲得改善。

中共將滿族人定位為少數民族的過程相當複雜。雖然共產黨並未與滿洲人產生過衝突,但最初仍將滿洲人視為與漢族高度同化,不足以作為少數民族。然而,共產黨高層對滿洲人態度的轉變,改變了滿族的重新建構。滿洲人的平反可能受到關向應和毛澤東私人關係的影響,促使1952年中共正式承認滿族。另一方面,周恩來接受了不認可滿族等於切斷新中國與中國歷史的關係的意見,承認滿族對擴張中國版圖的貢獻,為此新中國將進行人口普查,滿族人員識別,並建立自治區域。

在民族識別工程中,民族調查時只要被調查者聲稱自己在旗即為滿族,解此擴展了滿族的定義,由於滿族居住地在內地,因此滿族自治區直到1983年才建立,這些1950年代的滿族調查工作,直到1985年才出版,儘管調查結果將滿族定義為東北少數民族,但實際上難以區分。

1980年代後有三個原因導致滿族人口激增,其一是溫和的政治話語,因非漢族身分受到迫害的風險減少,這與中國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改變為統一多民族國家話語有關,其次為中共不再將所有舊的事物批判為封建文化,文革結束後重新復興滿族文化,其三是1980年代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促使包括滿族在內的少數民族認同非漢族身分。除了官方支持滿族文化研究,民間清宮劇的流行也帶動了滿族文化的復興。

回顧滿洲人在後帝國時期的發展,滿洲人從民國時期的棄民到共和國時期的少數民族的歷史命運。滿洲人作為维系中共和清朝的作用受到認可,因此中共將滿洲人塑造成滿族,並當作中國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歐立德認同清史是我們觀察當代中國的視窗,清史應該讓世界各國的學者共同投入。

在提問與討論階段,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歐立德為何認為《大義覺迷錄》能夠反映滿人的不安?中國多民族政策與美國多民族政策之間的差異為何?為何會關注滿洲人在辛亥革命受害的問題?歐立德回應《大義覺迷錄》能夠代表清朝華夷之辨的公開化,另一方面,各國都由其民族問題,這本質上牽涉到各族群的利益問題,如何降低衝突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至於滿洲人受害者的問題,歐立德認為主流敘事往往將其忽略,若不關注很可能會被遺忘。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美國的清史研究是否有政治性問題?歐立德回應自己是從學術的視角來研究清史,但政治環境確實會影響學術交流。第三個問題是關於老舍的自殺是因為滿族身分還是因為政治鬥爭的原因?而民間輿論中的排滿言論是不是只是孤例?歐立德回應有史料顯示當時老舍有身為滿族的自卑感,此外,排滿言論確實可能只是少數大漢族主義者的意見,多數人並沒有那麼極端。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目前族群研究的發展與1990年代的差異?兩岸政權對清朝的繼承差異對雙方在民族政策的影響?歐立德回應族群概念的應用在近二十年較為普遍,在1990年代族群概念尚未從人類學界被引進,至於兩岸的民族政策問題,歐立德表示自己並未深入研究。第五個問題是關於宗教對近代滿洲人文化認同的影響?歐立德回應中國學界對宮廷薩滿教的研究較為豐富,但一般旗人的信仰問題較少探討,只有部分史料提及藏傳佛教的影響。第六個問題是關於通婚對滿洲群體的影響?歐立德回應滿漢通婚在清代基本不存在,現代滿族通婚很普遍,儘管滿漢文化區別不大,但滿族仍保留自己的身分認同。第七個問題是關於孫文對排滿是否為工具性的運用?滿族問題是政治問題、法律問題還是學術問題?滿族作為少數民族對革命史觀的影響?歐立德回應孫文有政治考量,可以同時表現排滿和支持五族共和的形象,至於滿族民族識別的問題,一方面具有政治考量,又受到當時學術界殖民主義人類研究的影響,至於各個政權之所以要建構滿族,都有用容納滿洲人證明延續清朝的考量。第八個問題是關於滿族在近年人數趨緩的原因?歐立德回應人口增長趨緩可能是因為少數民族特權減少的影響。

講師介紹

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 – 歐立德 Mark Elliott

Mark Elliott is Vice Provos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 […]

相關影片

歐立德

歷史敘事的權重:當代中國書寫大清帝國 The Weigh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Writing about Qing Empire in Today’s China

歐立德

清代論正統、一統、認同 Legitimacy, Unity, and Identity in the Qing

歐立德

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