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1月28日由講座辦公室主任林遠澤主持,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亦是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羅志田,帶來「重訪傳統:郡縣空虛之後士人的因應」系列第三場演說——「道在民間:近世『禮下庶人』的努力與『士社會』的演變」。講座中,羅志田以縝密的歷史分析層層推進,探討中國傳統社會如何憑藉「士社會」和「禮下庶人」的實踐,構築一套穩定的社會秩序。
羅志田首先引用陳獨秀對傳統中國的評述:「上面是極專制的政府,下面是極放任的人民」,並指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未曾渙散或分裂,能夠始終向著歷史文化前進且延綿至今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專制皇權的力量,而在於「士社會」的存在。「士」的存在限制了專制的範圍,並成為平衡上下的重要力量。按照余英時的觀點,儒學與士人為傳統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儒學為社會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精神基礎,而士人則是穩定制度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穩定的根基。
接著,他詳述「士社會」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如何通過「禮下庶人」的實踐,將「道」融入基層百姓生活。他指出,「士社會」對社會安定起到啟動與凝聚作用,民間的繁榮更多依賴士人,而非政府的直接干預。中國以社會中層組織為基礎,「士社會」同時承擔「支持政府」與「組成政府」的功能。北京大學前任校長蔣夢麟曾提出「民有、士治、民享」的概念,而羅志田認為「君有、士治、民享」更能體現傳統社會的邏輯,所謂士治,正是重心設在基層的禮治社會。自南宋以來,士人以「禮」為媒介,將「道」具體化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使得社會在郡縣空虛的背景下仍能維持穩定。「禮下庶人」的核心在於重視民眾生活,提升思想道德,從而促進地方穩定。即使在蒙古入主中國後,因為有「禮下庶人」的長期準備,民生與文化傳承皆未受過多影響,充分展現了其在維繫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
在講座的後半段,羅志田進一步討論了「士社會」與「禮下庶人」在中國社會中的具體作用,並以顧炎武的名言「亡國不亡天下」闡明士人在地方秩序中的重要性。士人透過維繫地方文化與秩序,確保即使國家權力削弱,社會仍能保持穩定。在此基礎上,他也分析了宋明以來士人角色的歷史轉變。例如,朱子強調縣與鄉的分界,突出地方秩序的建構;而王陽明則將「道」訴諸於庶民,形成「覺民行道」的實踐模式。
至於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異同,羅教授列舉了幾點重要的特色:第一,中國以名譽與身份節制權力,例如商人雖然可以累積財富,但不得入仕,這種設計在保障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形成了名譽與利益之間的平衡;第二,政府運作並不完全依賴成文制度,非成文規則在實際治理中普遍存在;第三,由於有士社會的存在,民間秩序的形成其實是依賴以道義為基礎,以類乎自治團體的存在及聯合來維持。
中國從「得君行道」到「覺民行道」的歷史轉變,正是宋代以來「禮下庶人」實踐的重要成果。「禮下庶人」的實踐與「士社會」的結合,是傳統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透過禮的下沉與道的普及,士人在基層社會中構建了一套穩定的秩序,使地方成為國家衰弱時的文化復興動力。這一歷史展示了中國社會內在的調適能力,為理解傳統社會如何在變局中延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