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第四屆

講座教授

Kiri Paramore

Democracy (II) – Workshop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3月29日,展開「東亞政治思想中歷史的政治:全球史方法與儒學史」(The Politics of History in East Asian Political Thought:Global Historical Method and Histories of Confucianism)工作坊——「民主與儒學」(Democracy and Confucianism)。由講座辦公室主任林遠澤教授開場、中研院史語所藍弘岳副研究員主持、愛爾蘭國立大學Kiri Paramore教授主講、中研院人社中心陳嘉銘副研究員與談。

主講人Paramore教授首先回顧本系列講座中所強調的全球史研究法,那便是以「劃分地區」、「專注於事件本身發展歷程」等思維替代傳統「民族史、文化本質主義」;以建立網路、觀察各方互動取代單一視角的「中心主義」;以性別史、底層民眾、族裔關係等關懷替換「菁英史觀」。倘若以此新方法探究儒學與民主間的關聯性,第一步就得顛覆過往看待儒學、民主兩概念之角度。對於儒家發展史,不應當再僅僅執著於「道統」發展變化,而必須去中心化地關注受儒學影響者,是否有其能動性、抑或具有其他選擇。而看待民主於人類史上的變化,則不可受現代民主普選制度侷限,而是得考察構成民主的平等、自由、競爭、注重人民等精神。

學者金聖文(KIM, Sung-Moon)於2017年發表〈務實的儒家民主:反思東亞民主的價值〉(“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 Rethinking the Value of Democracy in East Aisa”)一文,對「儒家政治」與「民主生活方式」進行比較剖析,認為儒家所發展出的菁英政治,雖於「主權在民」、「平等參與」等議題上較為缺乏,卻已具備「執政人員定期改選」、「建立能抗衡行政權(類似現代立法)機構」等概念。同時,儒學思想中強調文明與道德的生活方式,為東亞進入「民主」提供內在價值基礎。Paramore教授認為,這種將儒學價值觀應用於民主之看法,不但是其所推崇的研究方式,更是近代東亞實際發展歷程。

與談人陳嘉銘教授表示,Paramore教授的主張顛覆了過去史學慣用分析法,值得令人反思。然而,「民族本質主義」、「中心主義」與「菁英史觀」真的如此容易去除嗎?事實上,現代世界便是由以歐洲為中心的菁英,透過各種思想建構而成。在這些思想中,最有影響力者則是民族主義。現代東亞,人們歷經以民族為單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獨立建國運動,民族主義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因此,陳嘉銘教授認為思考世界史這一新方法,如何納入傳統史學之中,或許為現今學界當思之議題。以今日討論的民主史為例,可以接受現代化民主確實由西方中心主導,但各個文明卻有各自接收方式,而儒學便在東亞佔重要地位。

其後,與會學人分別就亞洲傳統「民本」與民主、唐君毅和牟宗三兩位新儒家學者與香港地區接受民主思想過程、全球史方法下社會學與歷史學分野、世界各地區對民主內涵相異詮釋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最後,隨著講座辦公室林遠澤主任向Kiri Paramore教授致贈精美紀念禮品,共三場講座與一場工作坊的系列活動,至此畫上圓滿句點。

講師介紹

第四屆客座講座教授 – Kiri Paramore

Kiri Paramore 是愛爾蘭國立大學科克大學亞洲研究教授。他的最新著作《日本儒學:文化史》(劍橋大學出 […]

相關影片

Kiri Paramore

History I – Global Methods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Kiri Paramore

History II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Through a Global Historical Lens

Kiri Paramore

Democracy (I) – Early Modern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