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汎森談中國近代烏托邦思想
日期 : 2022-01-03 單位 :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主講的「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講座,2021年12月20日於羅家倫講堂舉行。
講者王汎森談論中國近代烏托邦思想的泉源,主要包含來自「傳統的資源」,比方說,清代語言學家孫詒讓(1848-1908)專治墨學,強調「在海外建立墨家烏托邦的構想」。當時學術氣氛多元,深受佛學思想薰陶,傳播西方烏托邦思想,提倡無政府主義,引入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論」。
至於「科學」概念與政治想像,自然與人事的一致性,其中涉及「攝力、化合力」,如梁啟超(1873-1929)在《國性篇》,主張猶如化學上的化合力,「鎔冶全國民使自為一體」。在「元素」方面,首推康有為(1858-1927)的科學思想,倡導平等、人各有自主的權、男女平等、平地原質、「愛質」等。
近代烏托邦思想家有譚嗣同(1865-1898)《仁學》中的「以太」與「仁」,「與晚清變法或創造的儒家道德烏托邦套合在一起,互相激盪,也與強權民族思想套合」,並以晚清變法為重。還有章太炎(1869-1936)的「五無論」和「四惑論」;無政府主義者,包括劉師培(1884-1919)與《天義報》,吳稚暉(1865-1953)與《新世紀》。
中國近代烏托邦思想有著批判性力量,宛如德國哲學家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希望的原理》(Principle of Hope)代表作中,討論的烏托邦思想。另在藝術、建築、文學等領域中,在台下發問環節中,本校歷史系教授劉季倫問道,當時知識人在構思烏托邦時是否有對於人的道德有所著墨?他們所建構的烏托邦思想,對於人的道德性質又有何看法?王汎森則回答,其時的人對於道德觀念著墨不多,充其量「強調一種無私無我、彼此共通貢獻的道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