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1 月 22 日 ~ 2022 年 12 月 09 日

第三屆

國立政治大學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

講師名單

講座教授

王汎森

客座講座教授

包弼德

客座講座教授

歐立德

客座講座教授

羅志田

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中國近世思潮及其政治意涵

王汎森院士系列講座

 本系列演講主要是探討宋以下到民國時期的六次思潮的轉變,並附帶提到在這幾次思潮中,對「我」及「我們」的設想有何變化。「我」及「我們」包含甚廣,但本系列演講希望關注如下問題:

一、「我」與「我們」的定義一直在變,如宋明理學中對「我」與「我們」,新文化運動對「我」與「我們」,黨國時代對「我」與「我們」的看法皆不同,且都產生了極為重大影響。

二、在這些思潮中,如何構想「我」與「我們」在一起的方式?

三、「我們」包括哪些人,其包括的範圍一直在變,這個問題到今天台灣也仍然是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

在傳統中國,「政」往往隨「學」、「思」而變,本系列演講是以近世思潮的六個變化為主,以其中的政治意涵為輔,來看近世政治思維的演變。

王汎森

演講(一) 中國思想的傳統新時代

王汎森

演講(二) 清代學問的政治性

王汎森

演講(三) 什麼是政治?——嘉道咸時期的政書/政論

王汎森

工作坊(一) 晚清以來的「新治理術」

王汎森

工作坊(二) 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

王汎森

工作坊(三) 主義時代的來臨──從五四到後五四

於世界中探尋自我:政治(politics)而已? 系列講座

包弼德 (Peter K. Bol)|客座講座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教授

2021年,我們有幸邀請到王汎森院士成為第三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並舉辦「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中國近世思潮及其政治意涵」系列講座,2022年邀請到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包弼德 (Peter K. Bol)教授演講,延續並開展王汎森院士之講題。

包弼德

一種思想史方法論(十一至十七世紀)

包弼德

經世之學:無關政治(politics)?

包弼德

政治而已?為政(governing)的道德與文化面向

包弼德

工作坊:問題、盲點、方法

「重訪傳統:郡縣空虛之後士人的因應」 系列講座

羅志田教授 |客座講座教授 中國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2021年,我們有幸邀請到王汎森院士成為第三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並舉辦「如何成為『我』、如何成為「我們」─中國近世思潮及其政治意涵」系列講座,2024年邀請到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三屆客座講座教授羅志田教授演講,延續並開展王汎森院士之講題。

羅志田

「專制」而又自治如何可能:認識近世小政府治大國家的政治取向

羅志田

放任的基礎:富於流動的近世鄉土社會

羅志田

道在民間:近世「禮下庶人」的努力與「士社會」的演變

羅志田

從近代如何把傳統「講錯」說傳統需要重訪

Between Empire and Nation: Legitimacy, Unity,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天下與國家之間:正統、一統、認同和歷史敘述

歐立德 Mark C. Elliott |客座講座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Why is it that Qing history matters so much in China toda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se lectures explore the political and discurs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st imperial state and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 proposing that the same questions of unity, legitimacy, and identity that emerged in the Qing period have returned with a new relev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gue further that to fully grasp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era for moder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bear in mind not only the notion of “great unity” but also the long shadow of the “discourse on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ty” (Hua-Yi zhi bian).

為何清史敘述在當今中國如此重要?為回答這個問題,這些講座將探討「大清帝國」政權與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和話語關係,說明清朝時期所出現的「正統」、「一統」、及「認同」等論述在二十一世紀以新的現實意義回歸。講座進一步指出,要充分理解清朝對現代中國的歷史意義,不僅要考慮「大一統」的理念,也要關注「華夷之辨」話語的長期影響。

歐立德

歷史敘事的權重:當代中國書寫大清帝國 The Weigh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Writing about Qing Empire in Today’s China

歐立德

清代論正統、一統、認同 Legitimacy, Unity, and Identity in the Qing

歐立德

滿洲人的近代身分認同與「中華民族」的演變 Modern Manchu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歐立德

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

所有影片

依照演講時間先後排序

王汎森

演講(一) 中國思想的傳統新時代

王汎森

演講(二) 清代學問的政治性

王汎森

演講(三) 什麼是政治?——嘉道咸時期的政書/政論

王汎森

工作坊(一) 晚清以來的「新治理術」

王汎森

工作坊(二) 近代的烏托邦衝動──附論「近代科學概念與政治」

王汎森

工作坊(三) 主義時代的來臨──從五四到後五四

包弼德

一種思想史方法論(十一至十七世紀)

包弼德

經世之學:無關政治(politics)?

包弼德

政治而已?為政(governing)的道德與文化面向

包弼德

工作坊:問題、盲點、方法

羅志田

「專制」而又自治如何可能:認識近世小政府治大國家的政治取向

羅志田

放任的基礎:富於流動的近世鄉土社會

羅志田

道在民間:近世「禮下庶人」的努力與「士社會」的演變

羅志田

從近代如何把傳統「講錯」說傳統需要重訪

歐立德

歷史敘事的權重:當代中國書寫大清帝國 The Weigh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Writing about Qing Empire in Today’s China

歐立德

清代論正統、一統、認同 Legitimacy, Unity, and Identity in the Qing

歐立德

滿洲人的近代身分認同與「中華民族」的演變 Modern Manchu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歐立德

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