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1月10日,展開「全球史與日本思想史研究」工作坊——「全球史、帝國日本的知識與臺灣:從鄭成功到李仙得、竹越與三郎」。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林遠澤教授主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藍弘岳教授主講,同時邀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曾寶滿教授、本校日本語文學系楊素霞教授等重要學者參與。
主講人藍弘岳教授首先提出兩個問題:如何由全球史角度研究帝國日本知識?進而從日本思想史研究來理解台灣史?藍教授首先由江戶時期出發,尋找當時日本文本中的台灣,從而發現《國姓爺合戦》、《臺灣鄭氏紀事》等書,兩者不但幫助江戶日本人認識世界,也對日本域外造成影響。
《國姓爺合戦》塑造鄭氏為忠義的打虎英雄,並使日人將其與楠木正成並列。而在海防受到日本重視後,知識人以《臺灣鄭氏紀事》了解台灣。明治時代,內藤恥叟、伊澤修二等學者,將該書用以詮釋日人統治台灣正當依據。他們認為「倭寇」已經營台灣,1895年後日人實為「光復」台灣,並引明人所撰《香祖筆記》等書,敘述日人「牛皮借地予荷蘭人」的故事,那珂通世更強調鄭成功的「大和魂」。日人建構的鄭成功也影響中國,如清末民初作家匪石撰《鄭成功傳》以宣揚民族主義時,多引日籍進行改寫。
藍教授再來談到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中,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與副島種臣交涉。從全球史的視角來看,事件的大背景源自1867年太平洋航路開通,不但使世界「縮小」,也改變東亞秩序。1867年羅妹號事件後,李仙得向日本提出:「台灣東部無主」、「教化與征服」等論述,獲得井上毅等日本知識人接受。在派遣福島九成等人赴台視察、幾經考量後,日本決定出兵。該事件除使日本快速適應、活用國際法外,也令其更加重視台灣。如:井上毅曾上書伊藤博文,提及台灣重要性大於朝鮮半島、日本取得東亞門戶關鍵在於台灣,其觀點更影響伊能嘉矩等學者。事件後,雖然日本未取得預期成果,卻更加重視海洋發展,成立東邦協會並於刊物中強調日本為應佔領太平洋的「海國」。
最後,藍教授以竹越與三郎的《臺灣統治誌》談日本殖民論。竹越相信,日本人是由天風和海潮所送來的海國人種,也就是源於南方海島,因此支撐了日本應向南方海島發展論調。1894年竹越在《支那論》中提及:隨著蒸汽船使世界交通加速,日本應在英俄大賽局間發展海洋勢力,向南洋發展、與華僑競爭。隨著日本對台殖民統治展開,竹越拋棄其師福澤諭吉對台「留島不留人」主張,而是以英屬印度為效仿對象。竹越認為台灣治理成敗是評價日本能否成為海洋帝國、與西方平起平坐之關鍵,並高度肯定後藤新平在台施政。因此,日本殖民對西方人具有一方面仿效,一方面試圖超越的複雜性。回到最初兩問題,日本和台灣既屬東方的漢字文明圈,又是西方世界在太平洋延伸,從世界史的觀點視之,別有多元觀點。
與談人曾寶滿教授,首先討論明治時期學者中山克己摘譯《台灣島支那管轄史略》一書。書中放大李仙得「番地無主」與漢人壓迫原住民等情,這與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前論述如出一轍,也影響日本殖民台灣。接著,曾教授論述日本「亞洲門羅主義」,正如該詞彙原先就有孤立與霸權兩面向,日本與亞洲各國關係亦有從平行至垂直的發展歷程。最後,曾教授探討竹越與三郎戰後受忽視及其當時政界關係。
另一位與談人楊素霞教授,首先探討日本南進、北進與陸帝國、海帝國之爭。當時日本在陸地上最強的外患,是亦正在現代化的俄國。因此日本發展「海國」時,其實兼論陸權、俄國等議題。再者,楊教授討論明治6年政變前後,副島種臣與大久保利通政權之間斷裂性。最後,楊教授針對帝國日本知識建構與殖民地統治關聯性,以原敬與「內地延長主義」為例展開論述。
「全球史與日本思想史研究」系列活動,共三場講座與一場工作坊,至此已圓滿結束。竭誠歡迎諸位至「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YouTube頻道收看,並持續關注本辦公室各項學術活動以及各項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