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第一屆

講座教授

王德威

政治,文藝,背叛:胡風與「胡適的風」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德威從歷史與思想看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 吹起以歷史為名的風

【校訊記者謝繐宇報導】
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於6日舉辦系列演講第二場,再次邀請到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以「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歷史、思想——與文學」為主題,進行本系列第二場演講。由文學院副院長暨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王德威以【政治,文藝,背叛:胡風與「胡適的風」】為題,分別從歷史脈絡、思想到文學藝文做探討與連結。王德威說:「歷史的鋼風,十萬八千里的吹著,以進步為名歷史的風,吹襲著所謂現代的天勢,節節向後,退到無可再退,毫無招架之力。」

王德威開場帶領大家進入1950至1960年代的中華地區,以中國的文化革命與臺灣的歷史事件作為切入點,指出當時知識分子慘烈的境遇,他以胡風冤案做為講座的主軸,胡風生於1902年的湖北,192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1926年進到了清華大學的西洋文學系後認為念書並不能改變社會,決心投入革命。王德威認為二十多歲的胡風擁有一個不安且騷動的靈魂,他指出胡風是不滿當時的種種現況而認為要以更為決絕的方式來改變現狀與顛覆當時的政權,王德威說:「胡風是五四精神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爾後兩年胡風到了日本加入日本共產黨,並與組織互動頻繁成為左翼知識青年,回國後加入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並成為左聯宣傳部部長,他的勇氣與純粹革命精神獲得五四運動先鋒魯迅的賞識。1936年胡風出版了《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在這本短篇小說集裡,他翻譯了在東亞被日本殖民地區小說家的日文作品,裡面包含臺灣日治時期兩位小說家楊逵的《送報伕》與呂赫若的《牛車》。胡風的翻譯讓此二篇優秀作品,自五四運動以來首次能為中國進步青年所接受、學習,可見胡風是如何成功將當時反殖民的精神以譯本的方式釋放臺灣被壓抑的聲音。

王德威表示,胡風言語剛烈耿直,在當時是嶄露頭角的政治人物,抗戰時期他仍然秉持著較為開放自省的左翼立場面對家國危亡,然而胡風在文藝理論上的發表招來中共文藝界人士的批評,進而引起中共的整肅運動,舒蕪作為胡風的學生發表抨擊文章《胡風文藝思想反黨反人民的實質》,同時還交出與胡風的私人通信,成為壓倒胡風的最後一根稻草。毛澤東發起批判並認為胡風反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胡風隨後被判為反革命而被逮捕。20多年後,胡風於1979年獲釋並為自己平反,此冤案歷經三次為期八年才平反成功,可惜胡風在見證自己的平反前便不幸罹癌逝世。

若將毛澤東對比於胡風,前者認為革命是一種充滿斯巴達精神的軍事行動,必須要有共同的烏托邦,所以他選擇先控制文藝方向而先後發表三次講話,確立了中國往後八十年的文藝方針。王德威小結中表示若五四所代表是民族、國家與個人為中心的文藝發展方向,那麼四二年以後,對於左翼政客、文學家來講,階級、政黨與大眾才是他們真正要致力的目標。

因意識形態與政治領導的轉變所造成的清洗清算事件,造就文革這場中國文藝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破壞事件與知識份子不堪境遇,而在今日看來文學藝術的創造參與這般無足輕重的人文活動,竟也在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提出反問:「文學到底是如何的神聖?」不僅是自省也是令人深省。

雖然王德威教授也同意文學不景氣已經幾年了,而文學也在傳媒的改變下,為適應現代傳訊軟體的應用變得「短」而「稍縱即逝」,卻仍不改其為文的本質,概因這些改變依舊是文的一種表現,他說:「與其感嘆盛世的不在,還不如去正視這個話題,理解它背後所牽涉的知識與技術面,這是包括我們在內都必須學習的。」

結尾時,楊瑞松教授除了代表學校向王德威教授致意感謝之外,也回想起歷史上有名的方孝孺所經歷的政治迫害事件進而誅九族甚至牽連門下弟子,反觀胡風事件卻是由弟子背叛老師的案子。楊瑞松認為,雖表面是政治迫害,但底下卻是人性的顯露,他說:「善惡之界是處在每個人的心中。」

王德威「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歷史、思想——與文學」系列演講,最後一場預計於12月19日下午2點在舜文大講堂舉行,歡迎到場聆聽,把握難得機會一睹大師風采。

講師介紹

第一屆講座教授主持人 – 王德威院士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首位講座主持人為王德威院士。王德威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相關影片

王德威

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

王德威

秋雨到冬夜:殷海光、洪耀勳的啟示

王德威

與大師會談:師生近距離和王德威院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