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第一屆

講座教授

王德威

秋雨到冬夜:殷海光、洪耀勳的啟示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王德威:抵抗黑暗的微弱光芒,正是文學的力量!

【校訊記者周佩怡報導】
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今(19)日舉辦「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系列演講第三場,講座主持人王德威院士以「秋雨到冬夜:殷海光、洪耀勳的啟示」為題,再度論述知識份子如何追尋與體現自由民主,為系列演講畫下完美句點。

殷海光、洪耀勳的同與異

王德威開場時先分別介紹此次演講的中心人物—殷海光、洪耀勳,說道兩人皆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在面對外界壓力下,抱持著迥異的思想,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立場。

殷海光自命為「五四之子」,接受英美體系對於數理邏輯、自由民主的訓練並傳承之,最明顯的例子為他的翻譯著作《到奴役之路》,藉由翻譯弗里德里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鉅作,開宗明義地對共產極權政府提出質疑,進而追隨其論述,強調自由主義是政治、經濟、倫理的重要原則。在殷海光的的想法中,人的存在就是目的,不能化約於政黨、組織、信仰的脈絡裡,「此類消極自由的真諦是看不見的,且不是個人為所欲為、放縱的藉口。」此類自由主義的思想在自由中國事件中達到巔峰,雖殷海光無實際參與,沒被嚴重判刑、只是受到監視的壓抑情況下,繼續學術研究、作育英才。1969年殷海光雖已臥病在床,由學生紀錄的《病中沈思》可知其依舊充滿五四運動的浪漫思維及堅毅不屈的態度—不僅繼續專注思想到生命的最後,更奮力發聲道「這許多隻蠟燭比我更大更亮,他們的自由之光終於照遍大地」,這種精神與有意無意的實踐,使殷海光被學生稱為「存在主義式的荒謬英雄」。

王德威繼續介紹,相比殷海光再再向外表現的言行,身為臺籍菁英的洪耀勳,他的沈默是因不得不的政治考量,轉而代之的是選擇以存在主義與當時的政權對話。洪耀勳深受京都學派哲學及存在主義影響,著述見諸於學術論叢及報章雜誌,如1932刊登在《臺灣新民報》的文章〈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主張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的風土論,為當時臺灣文藝找到思想理據的抽象原則。他的哲學探討常見「生存交涉」此一名詞, 可窺見洪耀勳試圖建構一個能實現以「臺灣歷史、社會的特殊性」為基礎的文化創造之理論。最後王德威用洪耀勳的篇章論文〈存在與真理〉的「絕對媒介的真理辯證」概念總結他帶來的貢獻。

弟子分道揚鑣,投身各自志業

王德威再延伸至多位曾受教於兩人的知名弟子,描述他們如何吸收或拋棄老師的啟示與教誨後,探出各自的人生道路。弟子之一的郭松棻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繼續深造,恰逢1960年代末美國反越戰高峰,當時社會瀰漫的烏托邦思想鼓動了臺灣留學生,郭松棻便是其中之一。在見到被政治現實打擊而將死的老師殷海光後,提筆為文〈秋雨〉,內容提及他失望地覺得老師的自由主義是虛匱的,故拋棄老師的教誨,認為真正能解救中國的良方是共產黨的革命,便自此成為左派。郭松棻甚至在1972年放棄博士學位、投入保釣運動,進而被政府列為黑名單。如此狂熱的思想,在日後被周恩來邀請至中國參觀訪問,見到因文革殘敗不堪的中國而有所醒悟,但其理想上仍繼續保持左翼。

其餘五位弟子與郭松棻走上的道路大相徑庭。其一為啟發臺灣年輕人的重要領導人—孟東籬,選擇存在主義作為美學和倫理學的最高依歸,並用文字、圖畫紀錄老師殷海光臨死之際所傳達出的堅持,驗證他所說的「我從殷先生所得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其二為白先勇,其在1970年以浪漫感傷的筆觸寫下〈冬夜〉,內容涉及現代中國知識份子和他們面臨的困境,在黯淡的基調下細述他個人對臺北夜裡的印象;其三為林毓生, 1960年代雖也到美國深造,卻一直關懷兩岸自由民主的可能。其理想呼應殷海光的學術立場,認為理性有許多盲點,人們應斟酌如何使用理性判斷力,而不失去對自由主義的追尋,意即反對用浪漫的呼聲(如我們有理性可以解決一切)、藉思想文化之名的解決方式(如具群眾魅力的國家領袖帶領人民登高一呼,一次解決歷史問題)。林毓生進一步提出民主發展的兩個必要條件,包含用「法律主治」(the rule of law)代替「以法統治」(the rule by law),作為法制與民主間尋找平衡點的途徑,以及文化與道德所構成的公民社會;其四為先前演講提過的張灝,其幽暗意識的相關想法指引我們對危機的判斷方法及準則;最後一位為受洪耀勳的哲學課影響,決定深究這條路的陳鼓應。他在1968年與他人共創改革派雜誌《大學雜誌》,作為促進臺灣民主討論的平台,亦象徵著接續自由中國的香火,成為知識份子的新聚集所在。這本雜誌亦是臺灣最早的保釣運動發聲管道之一,內容鼓吹自由主義,希望政府恢復人民政治自由,然也因此使陳鼓應捲入「臺大哲學系事件」。從一開始原為國民黨,後參加黨外運動、與他人聯合參選組黨受阻,都使得陳鼓應走上更尖銳的政治路,驗證出他承襲了老師殷海光自由主義的思想。

以幽黯意識貫串系列演講

王德威院士回顧、整理他這三場演講的六位文人言論,包含胡適曾說「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殷海光提及「沒有顏色的思想」,並以讚賞陳寅恪提出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結。而知識分子的危機時刻必須不斷感受危機,甚至創造危機,用知識做判斷、選擇和承擔,「幽黯意識」十分值得大家思考和反思。他強調文學是介入歷史和思想的重要管道,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型態而不是表面口號,而文學最大潛力就是幽黯意識的辯證和無窮盡的反思。

問答扣合時事,王德威建議謹守本分

進入問答時間時,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祥光提問對於人類未來的看法?王德威坦言,在這次準備演講的過程中覺得很沮喪,因為六位知識分子在20世紀中期的遭遇,讓人對未來不敢樂觀。但他也指出,從這些脈絡上可以看到未來的傳承存在兩種可能:一個是唐君毅式的頂天立地,勇往直前,迎向未必可知的未來;另外一種則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到的「未來天使背向著未來,以進步之名催著我們退向未來。」但王德威認為,現下只能謹守分寸、做自己能做的,知識分子必須在思辯與信仰之間不斷做出自己選擇,所以這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挑戰,而不是結論式的承諾。

而政大傳播學院學生則以最新時事提問,怎麼看待中國大陸近來將多所高校章程修改為「為黨辦學」。對此王德威院士喟嘆何其可悲,曾經復旦大學對胡風及其門徒這樣地寬容和保護,如今自廢武功,答案已經很清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雖是簡單的標語,但卻艱難地發生在周遭。現在僅能以最簡單的方式聲援,且此時此地應回歸知識份子本業,在思與信、知與行之間躊躇、猶豫著。王院士也坦承自己內部想法常不斷面臨挑戰,因此不會有大義凜然的答案出現。不過他也強調應該先問自己能做什麼?最大的能量可能是在哪個方向?問題的答案應視自己的能量和選擇而定。最後以「在看似眼前無路的歷史困境裡,也許多讀一本作品、多一次真心言談的交流,抵抗黑暗的微弱光芒正是文學的力量!」來勉勵大家。

政大未來的目標與展望

校長郭明政在演講結束時也上台呼應演講主題,「政大要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裡承擔責任」。他特地上台感謝王院士:「因為有您我們就不會悲傷;因為您的到來,我們有了希望。」郭明政引用《請不要悲傷》的歌詞來形容余英時教授和王德威院士為大家帶來曙光。他表示接下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還會有三位客座教授,並提供獎學金給10-20位碩博士生來政大研究。未來十年將有40位世界知名的國際漢學家和超過百位碩、博士生來到這裡,「相信將來最傑出的漢學家有一半會來自政大,政大將會撐起國際漢學的一片天!」並且他同時宣告,下一個重要目標將朝「南島語言與文化」講座邁進,未來會與南島文化、國家更加緊密結合。

講師介紹

第一屆講座教授主持人 – 王德威院士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首位講座主持人為王德威院士。王德威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相關影片

王德威

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陳寅恪、唐君毅隱微寫作

王德威

政治,文藝,背叛:胡風與「胡適的風」

王德威

與大師會談:師生近距離和王德威院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