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第二屆

客座講座教授

李貞德

無所不在的母親:性別身體與醫療史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李貞德籲從性別、醫療重新認識中國史

日期 : 2021-05-18 單位 : 文學院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5月7日舉辦本屆客座講座教授、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李貞德,以「無所不在的母親:性別、身體與醫療史」為題,進行第二場「誰的中國史?性別反思及其他」系列講座。本次演講由文學院副院長暨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

主講人從羅家倫(1897-1969)所處的時代──新式教育的降臨談起。五四前後茁壯的新式教育中,婦女生育究竟是生理衛生或是性教育的課題,看似歷史的大哉問,卻成為講者開闢通往性別與醫療史脈絡的鑰匙。
  
其次,講者探究從生育文化出發的醫療史。以曇巒(476-542)的《調氣方》,揭櫫古代孕婦生育時的場景。古代生育是以孕婦為主體,其助產的方式,「下地坐草,臨產抱腰」,屬自然產(Vaginal birth)。相反的,打從近代科技掛帥起,扭轉了傳統婦女的柔性生育方式,以醫師開刀方式生產,稱為剖腹產,遂成慣常做法。雖然如此,1970年代法國嘗試運用Birth Reborn方式,則是借鑒歷史提供妊婦多元選擇。
  
再次,講者繼而探討男性介入女性生育場域的議題。透過曇巒抨擊助產者的論述,可以得知過去皆由女性負責接生事宜。崔知悌、王燾等人提供一系列的孕產知識,不僅是男性認知女性生育的管道,也是醫者全方位介入產育活動的過程。從房中到草藥、由安胎助產到調經求孕,當中囊括了滑胎方、藥物服用月份一致化、確認禁忌穴位、產圖的統整合併等,此類著作包括《小品方.婦人方》、《千金方.婦人方》等。
  
進一步來說,生育文化中的女性,不單是被照顧者,也是照護者,而不止於助產。據《禮記.內則》內載,照護健康符合女性倫理規範,而照護對象涵蓋供養父母、敬事舅姑、恂撫群子等。
  
此外,講者認為性別與醫療史的研究,仍有諸多議題尚未開發,有待學人問津。譬如中西學界多集中鑽研育齡女性,卻忽略對中高年婦人的探討;又如「更年期」詞彙的轉譯與催生,既是來自於明治醫師所創作新詞,也為羅家倫時代的新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如何配合中醫學的「腎虛」的滋補與調養,而該課題同樣是人類學、社會學、公共衛生的多元交織,而當代「更年期」醫療化正是多元學科下的產物;再次為更年期的障礙——腎虛,是如何使中醫邁向國際化,又如何形塑歷史多元聲音等均值得關懷。最後,主講者由衷期待青年學人「從醫療重新認識中國史;從性別重新認識醫療史」。

講師介紹

第二屆客座講座教授 – 李貞德

【學歷】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現職】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研究領域】婦女史、性別與醫療、性別與法律 李貞 […]

相關影片

李貞德

至高無上的父親 傳統禮法的建構挑戰與回應

李貞德

環遊世界的本草:當歸的文化史

李貞德

工作坊 過去乃異邦:性別歷史研究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