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第二屆

講座教授

杜正勝

系列演講(三):海國觀點的世界秩序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杜正勝院士談海國觀點的世界秩序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訊】

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於12月4日舉辦「重新認識中國」系列演講第三講,講座主持人杜正勝院士以「海國觀點的世界秩序」為題,用海國島民的觀點切入,帶著聽眾在探討中國的陸權宰制過程中,進而重新審視臺灣的文化根源。

首先杜正勝提出中國擁有綿延1.8萬公里的海岸線,然而在海洋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不論是在主體意識或統治階層等方面卻沒有相應的分量。以中國史學家司馬遷《史記》為證,指出中國自古政權、主流知識發展重心以北方內陸為主,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往後的歷史發展;而海洋則成為發展的極限,存於幻想之中。即使自秦漢以降對於西海及南海已有逐步探索與活動,但在無經濟利益驅使、航線不及、亦無地理知識的情況下,對於該區的活動多半出自政治因素,罕見對東海區域進行探索,知之甚少。

直至16世紀末17世紀初,由於明代的海禁政策,沿岸人民從事走私貿易來維持生計,而海盜頻繁活動於東洋,並以臺灣為基地。這座島嶼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世界東亞海域的樞紐。

接著,杜正勝比較了來自內陸的士大夫與沿岸討海人對於渡海的心態,並進一步探討鯤鯓(鯨魚)與鄭成功誕生的神話記載之於臺灣文化根源的關聯。鯨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負面意涵,而清朝初期流傳的鄭成功神話,自誕生至死亡都與鯨魚密切關連,又其反清復明的立場,成為政治上須被打壓、批判的對象。牡丹社事件後,清廷了解到臺灣的重要性,為了建設臺灣,其評價逐漸由負轉正,鄭成功騎鯨人的形象更成為對抗外來勢力的象徵。

最後,杜正勝以羅素的〈論島國特性〉與大家分享作結,並勉勵大家,「臺灣已不只是東亞的海中樞紐,一個新的世代更是面向更廣闊的太平洋,無論未來怎樣,大家要記住,海是有無限的可能的地方。」

校長郭明政在演講結束後,也上台感謝杜正勝為政治大學帶來精彩的演講,分享參與三場演講的心得,「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就絕對不會知道遠方,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家鄉,從協助我們周邊的人做起,但我們同時也航向遠方……即便是遙遠的遠方也會是我們的鄰居,我們和他們會一起努力。」郭明政補充道,礙於疫情的關係,客座教授暫時無法入境授課,若未來能將這些優秀學者的演講稿集結成冊,將成為此講座最重要的著作。郭明政並再次感謝前教育長羅家倫兩位女兒慨捐,而有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的誕生。

講師介紹

第二屆講座教授主持人 – 杜正勝院士

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二任講座主持人為杜正勝院士。杜正勝曾為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歷 […]

相關影片

杜正勝

系列演講(⼀):⼤歷史的中國速寫—中國歷史的骨架

杜正勝

講座工作坊(一):百年來的台灣史學

杜正勝

系列演講(二):中國歷史的表層與內裡—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

杜正勝

講座工作坊(二):物怪的心態史和文化史研究

杜正勝

講座工作坊(三):Past & Present—亦古亦今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