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第一屆客座講座教授、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兼中國研究科科長黃英哲,展開「臺灣歷史危機時刻下的幾個觀察」的工作坊。由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主任楊瑞松主持,講者黃英哲專研中國與臺灣近現代史、中國文學史等領域。本次工作坊是延續黃教授的「分裂‧漂泊時代兩岸知識份子的困境」系列講座,並呼應首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王德威院士的「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的命題。
黃教授首發以楊雲萍(1906-2000)時代肆應的臺灣危機處境談起。隨著現今的臺灣史學史觀、臺灣島史、同心圓史觀,世人日漸遺忘楊氏的生命處境。楊雲萍曾考究鄭成功(1624-1662)的歷史地位開創與恢復課題,直指鄭氏開創了臺灣史劃時代的研究。另楊氏受陳儀(1883-1950)重用,主張延續二戰前日本人的臺灣研究,以「挪用」的手段,轉化為臺灣漢學研究的根基,足見光復初期臺灣知識人、中國人、日本人之間的合作策略。
緊接著,演講人黃英哲再以楊基振(1911-1990)為舉隅,闡發近代東亞地區的「危機時刻」。楊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供職於中國東北的「南滿州鐵道」。及後,楊基振身陷1949年的中國鉅變,他返臺謀職,卻又未受社會各界重用。降至1978年中共改革開放後,楊氏在海外臺灣人的「返鄉」風潮,便遠赴中國大陸行旅。
在問答環節中,聽眾踴躍的發表意見,本校臺史所教授林果顯先行問道,楊基振擁有跨境特性的可能性與侷限性,繼而他的想法有何擴散性影響。黃教授則詳細回覆,指出楊氏在回臺後,自覺不得志,在他赴美後,80年代美國的「臺僑圈」內,普遍對中國改革開放充滿好奇心,而楊氏則主張,通過臺灣人、中共聯手,可使國民黨邁向民主化,有別於中共的統一,可謂「同床異夢」。話雖這樣說,他的說法並沒有受到廣汎的重視,然而,我們不應忽視屬於少數派的想法,應將所有的主張也並例出來,方能一窺全貌。
本校歷史系教授劉季倫,提及葉榮鐘(1900-1978)也可算是另一位「同床異夢」的人,順著提問「挪用」的問題。黃教授則回答,葉榮鐘應是一位「中國或漢族的民族主義者」,有時候吾人應撇開政治意識型態的窠臼,方可深入了解知識人的所思所想。另關注「挪用」方面,講者指涉的並非全盤接收,反是經過梳理、再詮釋,遂成為漢學研究的碩果,「臺灣觀點再解釋」,酷似日本觀點的東洋史研究。
本校政治系教授張其賢,即問臺灣的政治格局下,看似這些跨境交流,僅限於文化層次,關於政治以內的,即頗受「限制」。黃教授則回覆,事實上楊基振的中國旅程,不只囿於文化交流,也可開展中國、臺灣的對話管道。
最後,由本辦主任楊瑞松頒發聘書,並致贈刻有本講座首屆名譽講座教授余英時(1930-2021)為本講座題字的鋼筆給黃英哲,以示感謝。
導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