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第一屆

客座講座教授

石井剛

「文」作為中國文史哲的整合觀念:孔子「文不在茲乎」和武田泰淳的文化反思

「文」作為中國文史哲的整合觀念:孔子「文不在茲乎」和武田泰淳的文化反思「文」是漢字書寫系統當中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但其含義之豐富拒絶簡單的概念化。在本次講座當中,從孔子在『論語』中談及「文」字的幾個例子開始,反思「文」觀念在現代學科分類中的窄化現象,要重新認識其豐富意涵以及整合文史哲的重要作用。在論述的過程中,我們特別透過日本戰後派文學家武田泰淳(Takeda Taijun,1912-1976)在戰爭中的文明批評,由此思考文化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人類總渴望啟蒙,在中國,尋找光明的努力總以「文」付諸實踐。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邀請到第一屆客座教授石井剛教授,以「未喪斯文,其如予何:危機時刻的漢學研究」為題,展開「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系列講座。該場演說由本辦主任楊瑞松主持,石井剛教授對「文」的概念進行反思,從孔子、武田泰純、許慎等人著作,重新詮釋「文」字背後的豐富含意,並非現今經過學科窄化後的模樣。

講者石井剛教授以孔子「文不在茲乎」破題,指出「文」不僅指文化、或文學。透過許慎《說文解字》對「文」的釋義,可知道「文」更代表人感知世界的過程。且更進一步指出,只有人類才有此感知世界的能力。隨後亦以平岡武夫對書與史的關聯作例證,說明人類能識字、書寫不只是教育問題,背後有更深一層權力與文化的象徵。

最後則將焦點至於武田泰淳所提出,司馬遷做《史記》就是解答「世界是什麼?」的問題,強化「文」即人類觀察世界過程的概念。正因如此,石井教授於結尾時也認為,孔子門人之所以得聚在一起,形成習禮的共同體,就是「文」所凝聚而成的作用。

接下來,尚有三場石井剛教授的演講與工作坊,歡迎諸位撥冗參與,一同享受思想的饗宴。

講師介紹

第一屆客座講座教授 – 石井剛 Tsuyoshi Ishii

石井剛 (Tsuyoshi Ishii),1968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現任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 […]

相關影片

石井剛

在天地相接之處:從近年來中國「天下」討論看「文」的意義

石井剛

書寫實踐與靈魂的哲學:章太炎對清代漢學的繼承與『莊子』研究

石井剛

工作坊:我們的「危機」與「文」的希望:以『莊子·人間世』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