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第一屆

客座講座教授

石井剛

書寫實踐與靈魂的哲學:章太炎對清代漢學的繼承與『莊子』研究

章太炎(1869-1936)將革命家、政論家、學者的身分都集於一身,是一位「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人物。研究者往往關注他的佛學思想,其實,章太炎作為學者最顯著的特點應該是繼承清代漢學的文獻學工夫和從中國、印度、西方廣泛吸取營養而成的哲學思辨。在本次講座中,我們將思考章氏通過兼顧漢學和哲學的學術實踐如何應對中國文明現代轉型之際的巨大危機。

放眼天地之間,「文」扮演何種角色?正是本場次石井剛教授,接著要討論的課題。於3月10日,由本校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舉辦之第三場「在天地相接之處:從近年來中國『天下』討論看『文』的意義」,繼續邀請第一屆客座教授石井剛教授,承接第二場未完的話,接續從哲學的角度暢談「文」的意義。

「什麼是天下?」石井教授借用趙汀陽「天下體系」概念,分別從地理學、社會心理學與政治學的視角解釋。地理,正是凡人居住所在;社會心理,就是人心所向,也就是民意;政治學,正是世界的政治制度。而在天下之中,「文」又如何體現自身?石井教授認為,應如老子《道德經》裡所述的水,雖看似柔弱,卻可適應於任何空間,只需縫隙即可逐漸侵蝕,積日久而成江湖,進而展現為「文」的影響力。

會後,有中文系博士班的學生提問教授,第一次演講裡「文」的定義,並進一步詢問時至清代戴震或近代劉師培,為何未在著作裡提及「文」的概念?是否受到理學家對「文」輕視所影響?對此教授回應,確實在章太炎等著作,均未對此解釋。因為「文」的範疇太大,與其他單字交織,形成諸多新意義,所以「文」難以被定義。儘管難以猜測章太炎等人,出於甚麼原因未專門對「文」詮釋,或許是透過刻意不解釋,為「文」留下它的重要性。

接下來,尚有一場石井剛教授的演講暨工作坊,不僅可聽教授精彩的講演,更有與教授進行思想交流的機會,歡迎諸位繼續撥冗參與。

講師介紹

第一屆客座講座教授 – 石井剛 Tsuyoshi Ishii

石井剛 (Tsuyoshi Ishii),1968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現任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 […]

相關影片

石井剛

「文」作為中國文史哲的整合觀念:孔子「文不在茲乎」和武田泰淳的文化反思

石井剛

在天地相接之處:從近年來中國「天下」討論看「文」的意義

石井剛

工作坊:我們的「危機」與「文」的希望:以『莊子·人間世』為例